新城小学,座落于天津市塘沽区新城镇新城南门东里,占地21亩距海河1公里,东至海河入海口约15公里,津沽公路从学校门前穿过。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学生617名,教职工53名。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比较完备,有学生机房、电子备课室、多媒体电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形体房、音乐教室等专用教室,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保障。
学校始于1905年,由一座古庙宇改建而成,一名叫徐志谦的道士主持管理,校名叫“三清宫高等小学堂”。于民国18年更名为“天津县私立第二小学”,又于民国30年更名为“天津县私立毓秀小学校”。
当时校舍简单破旧,室内潮湿昏暗,学习设施十分简陋,各室内只有几只破旧的课桌椅。六七个个教师是由校长徐志谦聘来的读书人,挤在一间小屋里办公。他们没有月薪,每年年底发几袋小米作为一年的酬劳。学生来自东沽、西沽、大梁子、邓善沽、南开、黄圈、西关、杨惠庄、新城等地,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富家子弟,劳动人民家庭的孩子是上不起学的。即使个别劳动家庭勉强把孩子送到学校,一、二年后,由于生活所迫,无奈也只得把孩子拖回家中。年幼的孩子们和大多孩子一样,帮家里拾柴、放羊、做一些农活。再也回不到学校学习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学校在学生中建立了“三青团童子军”,为反动组织培养后备人材,为国民党统治服务。
解放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国家为学校派来第一任校长曹木森,派来了人民教师。古庙宇开始得到改造,校舍不断更新,学习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贫苦人家的孩子们带着无限的喜悦走进学校开始接受爱国家教育,享受学习生活。多少代人期盼的愿望实现了,他们由衷地高兴,从心底感谢中国共产党,共同分享着孩子们上学的幸福。
1953年至1956年,跃书生、任恩川、韩学义等校长相继在新城小学工作。他们为学校从民国统治教育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过渡做出了努力。
1957年,王文州校长上任。他严格管理,狠抓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经过几年努力,学校教学水平凸显结果。1962年,在天津市小学毕业统一考试中,新城小学数学考试成绩名列全市第一。喜讯传来,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当地百姓奔走相告。天津日报在头版头条作了新城小学办学的专题报道。
1963年,常连庆校长来到学校。他白天到田间地头与社员交流,晚上到社员家中走访,具体调查了解当地老百姓对学校的要求,解决孩子们入学难的问题。经过与上级教育部门和当地人民公社领导的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延伸教学网点。于1964年后连续几年,分别在营房村、芦嘴村、新城十五队、十六队、十七队建立教学点。教学点的建成,大大方便了当地孩子们,他们可以不走远路就近入学了。社员群众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教学点,感谢学校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新城十五队教学点,位于新城村正南方,距新城城里2公里,交通不便,遇雨雪天气只能徒步行走,那里居住着二十多户人家,教学点上有十几个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复式学习,共产党员刘平顺常年坚持在那里工作,每个星期日回家一次,准备下一星期的粮食和蔬菜。一次,连续几天的大风雪封锁了回家的道路,他不能回家了,粮食仅够吃两天,蔬菜一干二净,他不愿麻烦当地群众。每次吃饭时用馍馍蘸上咸盐水,一口一口往下咽。当地群众知道后,立刻送去了粮食和咸菜,有的群众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他面前,群众亲人般的温暖激发了他更加强烈的工作热情,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尽管条件仍旧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光荣本色,积极乐观,艰苦奋斗,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了终身。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赞扬,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曾被评为“天津市普及教育先进教师”。
凡在教学点上工作的同志们,都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在他们看来,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为了贫下中农的孩子们上好学,哪怕条件再苦,工作再累也值得。
艰苦的环境锻炼了老师的思想,磨炼了老师们的意志,体现了人民教师为人民服务的价值。
教学网点的建立,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但随之带来了新问题,即巩固率的问题。个别家庭由于孩子多,父母下地劳动,小孩子无人看管,只好把大一点的孩子留在家中照看小孩。这样,一部分女性学生,上到四、五年级,只好被迫辍学在家中看护小弟妹。孙宗和校长,经过调查了解,确定了解决这个新矛盾的办法,即:学校准许学生带弟弟妹妹到校上课,对带弟弟妹妹到校上课仍有困难的学生,学校派教师送字上门。同时学校对一名下肢残疾生提供住宿。此后,教室里经常看到小弟妹与姐姐同桌上课,办公室里经常出现无课教师看护小孩的情景。正是由于这样的办学模式,新城地区的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了小学教育。如今,这些学生早已长大成人,每当提起当年的学习情景,感慨万分。他们感谢党的领导,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
1976年,唐山大地震,学校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教室被列为危房。1978年学校原校舍全部被新校舍替代。一排排整齐、宽敝、明亮的教室展现在人们眼前。
为了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学校多方集资在每个教室前都修建了小花坛,每排教室后修建了石桌、石凳。学校主道两侧,大花坛相互连接。六个不同的造型门口,座落在学校主道两边。人们通过这些造型门口,进入到小场地,进入教室。主道尽头有一处假山,假山四周是水,水中有放养的金鱼,山上有盘龙,山亭等造型物。假山上安有隐形喷水嘴,每到节日喷水时,那美丽景观真可谓山青水秀一美景。每到夏季,花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芳香四溢。酷暑盛夏,孩子们围坐在石桌边,聚集在大树阴下学习、游戏、玩耍,根本感觉不到正值炎热的夏天。师生就在这样一个花园式的校园中工作和学习着。
正是在这样的优美环境中,老师们早来晚走,勤奋工作,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92-95年间在塘沽区小语年会上,两次作为语文专场,向全区展示汇报学校的语文教学成果,得到与会专家和同仁们的一致好评。多年来,正是由于学校办学思路正确,管理到位,全体教职工努力工作,才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鼓励。1992年,学校被评为“市级普及小学教育先进单位”,1994年获“市级普九达标示范校”荣誉称号。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家教育的深入发展,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几个教学网点,陆续被撤除。学生们集中到主校上课,从此告别了教学网点,告别了复式教育,开始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
1995年末,为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布局,经教育局和新城镇政府几次协商,决定拆除新城小学全部平房,在原址上建楼房。1997年底一座三层办公、教学为一体的楼房竣工,这具有时代气息的校舍,标志着新城小学从此进入一个教育新阶段。1998年3月师生迁入楼房内。为让师生尽快适应楼房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新校长杨清芬带领全体行政干部多次走访区内学校,学习各校的管理经验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备的楼房管理制度,师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新的环境。
2000年,郑元广校长与杨清芬校长对调,来到新城小学任校长,主抓学校工作。他稳抓稳打,学校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由于年龄偏大,2003年3月离职休养。青年后备人选高凤祥接任校长。不久非典在全国流行,他带领全体教职工全力投身到防治非典工作中,当年12月因工作需要,改作专职党支部书记。
同年12月,校长工作由李宝华同志担任,李校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紧紧地把教学改革和学校校情结合起来,在校务会上提出三步走的工作思路,即:用一年或多一点的时间,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位于新城镇几所小学领先位置,二至三年中,教育教学水平在全区郊区小学中领先,三至五年里,教育教学水平在全区小学中位于中上游。这三步走的目标,经校务会讨论通过,在全体教职工会上通过。为了目标的逐一实现,学校修改完善了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更加科学严谨。大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日常工作紧张有序,教研工作热火朝天,素质教育稳步发展,一年后第一个目标已实现。同年,学校合唱队在市教委组织的文艺展演中获得二等奖。大家正在为第二个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此间,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办公环境也发生了区大变化,计算机房全部设备进行了更新,为教师新建了电子备课室。特别是多功能教室的建成,为老师们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提供了用武之地。学校操场铺设了水泥,一眼望去,整洁美观。多年来那种晴天一地土雨天一地泥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高耸的教学楼,平整洁静的水泥面操场,现代化的办公设施,显现了新城小学这个农村小学的时代气息,更标志着人民赋予学校更大的教育使命。领导和老师们都深知身上责任之重大,决心以此为契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努力拼搏,锻炼和打造自己,为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为了拓展学校教学,校长几次与天津市教科院联系,申报了该院2005年重点科研课题下的子课题,题为“营造读书氛围,共享读书乐趣”。子课题在探索研究之中。相信几年后,在子课题完成的那一天,必将是新城小学素质教育取得新成果的那一天。
新城小学的百年史,既是一段教育发展史,更是一段社会变革史。她经历了封建社会末期,民国统治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的五十多年。由于建校较早,一些历史资料无据可查,文中所记事情仅依民间传述而写,给我们带来了缺憾。但是学校在历史上遗留的印记,会让人们理智地分析出学校为当时社会所负的历史责任。后期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一批又一批的少年儿童唱着少先队队歌,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由一个个栋梁苗子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随着滨海新区的崛起,新城镇卫星城的建成,新城小学将步入一个教育责任更大的历史时期。全校教职工积极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虽然任重道远,但干部教师有决心有能力为塘沽区的教育发展蓝图增添一笔绚丽的色彩。
邮箱:yangguilin_3000@126.com